1625年夏季即将结束之时,修建许久的盛京宫殿竣工,努尔哈赤决定迁都盛京。
听到这个消息之时,我正在用早膳,多尔衮早起进宫,我还在睡着,他想让我多休息一会儿,便吩咐拉娅不必叫醒我。
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人,我是知道努尔哈赤会迁都盛京也就是今日的沈阳的,只是这其中的曲折迂回,却是不知晓的。
天气有些闷热,我的胃口也不好,让拉娅将膳食撤了下去。
她刚要走,我道:“将饭菜热着,十四爷回来吃。天气炎热,再多备些凉凉的水果吧,十五爷今日许也会来。”
拉娅答应了声,还未退出去,已有人影走了进来。
他们今日倒是快,我还没准备好,他们便回来了。不过我预料地也没错,多铎确实跟了来。
多尔衮却不在意多铎跟在身后,径直走到我的面前,吻在我的额头上。
我推开他,脸色有些潮红,对他小声道:“你还真是为老不尊,如今十五弟还在,怎的就这样不知礼数?”
他捏了捏我的脸,笑道:“平日里也未见得你就是多守规矩的人,怎么如今却害羞了起来?”
正说着,拉娅将水果送了过来,多铎并不在意我们,径直坐下,捏了一粒葡萄送入自己口中,斜睨着我道:“十四嫂如今倒是把我当成外人了吧?”
我走过去坐在他的对面:“若真是把你当成外人,就不巴巴地给你准备冰凉的水果解暑了。”
他将口中的葡萄籽吐出,对我道:“小玉儿,你还真是小气,开个玩笑罢了。”
我作势要拿苹果扔他:“我现在可是你十四嫂,你还敢叫我小玉儿?”
手却被人温暖地握住,多尔衮挤着坐在我的身边:“算了,我们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。”
多铎在一旁酸酸的语气:“十四哥如今有了福晋便觉得弟弟是小孩子了,以往可不见您这样的看法,说罢对着我们两个,笑得不怀好意。”
微风轻轻拂过,没有人知道,这个时刻,我已等了许久。
我一直害怕伤害多尔衮,内心里自然也隐隐害怕多铎会恨我,我不是怪他,只是不想要那么一刻罢了。
如果是我最亲的人被人伤害,我一定会比他反应还要激烈。
所以,如今的样子,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。
闹罢,我们言归正传。
“早些时候宫里传来消息说父汗决定迁都盛京了?”我问。
多尔衮点头:“是,今晨父汗宣布的这个消息。”
“为何这样突然?”
“大约也是思虑很久的缘故。按照父汗前些时日见到的风水先生所说,盛京之地,龙气甚重,如今我大金打了胜仗,若是趁着此时迁都龙兴之地,大抵是极好。”
我点点头,想起了我看过的野史记载,后金天命十年,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,提出要迁都沈阳。虽然王公、贝勒竭力反对,但努尔哈赤君意已决。祭过父祖之后,即刻率领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,迁进沈阳城。
努尔哈赤从以其父的13副遗甲起兵,至建立后金政权并不断强大,曾先后3次迁都:从明万历十五年在费阿拉称王;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迁都至赫图阿拉,建立后金;萨尔浒之战胜利后,又将行宫移至界凡;之后仅4年,又迁都沈阳。每一次迁都都是迁往经济相对发达、人口相对众多、土地更加肥美、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地方。但最后一次迁都却要从作为明代辽东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商业中心的东北第一大城赫图阿拉,迁往规模不及其一半的沈阳,沈阳又有什么得天独厚的都城优势?既然没打算久居赫图阿拉,为何还要大兴土木,在宫殿刚刚建好,官员尚未安居之时,又匆忙迁至沈阳?史学家对此有各种解释,民间也有各种传说。
历代王朝选定都城,都不外出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的考虑,因此史学家在讨论后金的迁都原因时,首先就要从这几方面去寻找证据。
赫图阿拉虽然在当时是辽东的军政中心,但因明廷的腐败,其经济已开始下降,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。沈阳地势平坦开阔,粮食出产富足,有林有兽,有水有草,符合满族人狩猎的生活条件。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上看,赫图阿拉城因长期满汉杂居,民族矛盾激化;而沈阳只是一个中等城市,人口便于管理。从地理位置来讲,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,是所谓的“形胜之地”,进可攻、退可守,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、开原等国土,又便于西征、北伐。这是史学家们比较赫图阿拉与沈阳条件优劣,对努尔哈赤为何迁都沈阳做出的结论。其依据,主要是《清太祖实录》和《满文老档》的有关记载。
努尔哈赤提出迁都沈阳,诸王、贝勒、大臣不了解老汗王的意图,一致表示反对。据《清太祖实录》记载:“帝聚诸王臣,议欲迁都沈阳,诸王臣谏曰:‘东京城新筑,宫廨方成,民之居室未备,今欲迁移,恐食用不足,力役繁兴,民不堪苦矣。’帝不允曰:‘沈阳四通八达之处,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,路直且近;沈阳浑河通苏苏河,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,顺流而下,材木不可胜用,出游打猎山近兽多,且河中之利,亦可兼收矣。’”这条记载一直成为论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原因的依据。按《满文老档》天命十年(1625年)记载:“三月初三,汗向沈阳迁移,在辰刻从东京城出发。给他的父祖坟墓供杭细绸,在二衙门杀牛5头,烧了纸钱,随后向沈阳去,在虎皮驿住宿。”“初四,……在未刻入城。”以上两条是《满文老档》有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全部记载。
其实,《清太祖实录》是努尔哈赤之子、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九年下令编修的。《清太祖实录》中所记载的关于努尔哈赤对迁都沈阳的一番议论,正是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之所为,即南征消除毛文龙在辽南的骚扰;北征解除了后顾之忧;西修都儿鼻城,渡辽河征明,并出兵宣大长城沿线。这已是皇太极继承汗位时的情况了。从《清太祖实录》的记载可以看出,努尔哈赤迁都的理由,并不符合他迁都后的实际行动。《清太祖实录》载:“(天命十一年)正月乙巳朔。戊午上统兵征明,庚辰次东昌堡,翌日渡辽河,旌旗剑戟如林,大军至宁远……”(《清太祖实录》卷十)。这里记载的是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时的进军路线。这次进军是从海城牛庄一带的东昌堡渡辽河,并没有采取如《清太祖实录》记载努尔哈赤计议迁都沈阳时所说的“西征大明,从都儿鼻渡辽河,路直且近”的路线。因此,《清太祖实录》记载努尔哈赤关于迁都沈阳原因的一番议论,是不可尽信的。
当然,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番说法,努尔哈赤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,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;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;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,想用3座庙把神龙压住,以保龙脉王气。但是,3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、龙爪和龙尾,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。于是,龙一拱腰就飞腾而去,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。努尔哈赤正为此郁闷之时,忽一日有人来报,说是他家附近的树林落下一只凤凰。努尔哈赤急忙带众臣前去观看,刚刚走近,凤凰突然腾空而起,直向沈阳方向飞去。努尔哈赤深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,就请风水先生到沈阳察看,发现沈阳真是一个龙兴宝地,于是,当即下决心迁都沈阳。
这些故事大约真真假假不可尽信,只是古代王者,迁都也好,征战也好,自是相信风水的,不必赘述。
多尔衮对其中原因提及的不多,我也不再多问。
中午时分,留下了多铎用午膳,自是不必多说。